期刊导读

农业基础科学论文_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

文章目录

一、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分析框架

(一)分析框架:系统相互作用的视角

(二)演进阶段:对五次教育转型的归纳

二、前四次高等农业教育转型历史考察

(一)第一次农业教育转型(1917—1929)

    1. 教育组织形态:现代农业系科组织创立

    2. 学科专业结构:以综合性大学农学院为主体

    3. 人才培养特点:提出“农科教结合”办学思想

(二)第二次农业教育转型(1952—1961)

    1. 教育组织形态:独立建制的单科性农学院

    2. 学科专业结构:单一的农学学科专业

    3. 人才培养特点: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

(三)第三次农业教育转型(1984—1993)

    1. 教育组织形态:向多科性农业大学转型

    2. 学科专业结构:形成农理工管学科优势

    3. 人才培养特点:逐步从计划转向市场

(四)第四次农业教育转型(2000—2010)

    1. 教育组织形态:多样化与研究型并进

    2. 学科专业结构:从多科性到相对综合

    3. 人才培养特点:大众化与分类培养

三、第五次高等农业教育转型展望

(一)第五次农业教育转型(2019—2030)

(二)新农科建设突出问题与展望

    1. 教育组织形态:迈向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新范式

    2. 学科专业结构:打通文理与工程学科建设新路径

    3. 人才培养特点:完善农科特色的通专结合新模式

文章摘要:本文基于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关系,构建了“农业农村发展—教育组织形态—学科专业结构—人才培养特点”分析框架,对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演变进行观测。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农务学堂教育向现代农业科学教育的转型,100多年来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共出现了五次群发性激烈变革,本文归纳为高等农业教育的五次转型。在高等农业教育机构形态方面,先后出现了综合性大学农学院、单科性农学院、多科性农业大学和农业特色研究型大学,目前正朝着创业型大学方向转变。每次转型期历时10年左右,形成了阶段性稳定的教育制度,但新的社会需求又孕育着下一次的激烈变革,总体上符合生命周期律。深入研究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转型规律,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的新农科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。

文章关键词:

项目基金:
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农业教育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